广东省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适应性测试(五)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facai
预计阅读时长 60 分钟
位置: 首页 学习新闻 正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玉,石之美者。石器时代后期,原始先民在劳动中发现了这些精美的石头。距今9000多年的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环、玦、璧、斧等玉器,是迄今发现中国最早的玉器;距今6500年至5000年的红山文化,以C形玉龙、玉猪龙为代表性玉器;距今5300至4000年的良渚文化,玉琮是其代表。先民认为它们是人神互通的媒介。这一时期被称为神玉时代或巫玉石代,玉器除了装饰与祈求平安外,主要用作图腾崇拜与祭祀天地,祈求风调雨顺,天下太平等。玉料基本都是地方玉,反映了当时氏族文化的流传范围。

商代中期开始,随着大一统王权的出现,玉文化逐渐走向了代表王权的“王玉文化”。这个阶段玉石都为统治阶层所持有。如玉戈、玉斧等题材,体现着统治者的地位、军权或国威。虽然地方特色依然存在,但玉器创作集南北技艺大成,开始一统天下。从秦朝开始,皇帝以玉为玺,制定了严格的官员用玉制度,如玉带、官帽用玉规制等。汉代开始新疆玉大量输入内地,品种、数量以及工艺水平达到历史的最高峰。日用品、装饰品、丧葬用玉(如满城汉墓的金缕玉衣)显著增加。

儒家认为玉有“仁、义、智、勇、廉”五德。于是“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不琢,不成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说法就产生了。《古玩指南》中写道:“……盖古人视玉极重,佩之宛同载祖播迁。”古人甚至还有食玉延年的习俗,早到《山海经》就有古人食玉的记载。食玉习俗到明清才消失,但玉石的福寿延年观念依然留存于世,转而以佩玉的社会风俗继续发挥作用。

唐宋时期开始,玉的阶级属性被打破,逐渐进入民玉时代。玉器空前发展,雕琢样式不断丰富,如玉璧形制纹样随时代演变不断丰富,各种形制的玉器在民间几乎均有仿造。《格致镜原》载:“妇人佩针缕亦佩玉也。”玉器雕琢“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的传统与佩玉吉祥寓意深入人心。辽金元时期是文化融合的时代,表现游牧民族的狩猎、游幸活动的“春水秋山”是这一时期独特的玉器类型。清朝开始翡翠也成为皇家用玉。

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玉文化内涵已经内化为民族的文化记忆、审美意象与情感交流的媒介,具有重要的文化认同与社会团结功能。玉器走进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逐步塑造起中华民族的气质涵养与精神品格。

(摘编自央视纪录片《中国古代玉文化》解说词)

材料二:

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经甘肃、新疆到达中、西亚并联结欧洲地区。由于中国通过这条路运到欧洲的商品主要是丝绸,十九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将其誉为“丝绸之路”。西方人自古就艳羡来自中国的丝绸,在他们眼中,这条运来精美丝绸的大通道,当然就是“丝绸之路”。而在中原人眼中,称之为“美玉之路”或许更为准确。这种差异源于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视角的差异。西学东渐以来,我们接受了太多太多的外来观念。“丝绸之路说”就这样日渐兴旺和流行起来,最终淹没了更加悠久的“玉石之路”真相。在本土文化重新获得文化自觉意识的今天,若要用批判性的眼光来对这些外来的文化价值给予重估,或许应该替代或修正“丝绸之路”说,代之以“玉石之路”或“玉石—丝绸之路”。

展开全文

考古证实,至少在三千多年前新疆一带就有采玉、琢玉的部落,且开始有和田玉流入内地。河南殷墟商代妇好墓就出土了三百件新疆和田材质的玉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西晋时期,在河南汲县战国墓中出土了古简《竹书纪年》,其中“穆天子传”篇记载了周穆王从中原出发,途经甘肃、内蒙古和新疆,最终抵达昆仑山西麓,当时仍是母系社会的部落首领西王母,赠送他八车宝石的佳话。这大概是和田玉由新疆进入中原最早的史籍。

古代先民从昆仑山和田一带,由近及远地向东西两翼延伸,与外界勾连。向东经河西走廊,从甘肃、宁夏、山西,入河南;向西经乌兹别克斯坦,到地中海沿岸的欧亚各国。此即最早的“玉石之路”。周穆王西巡路线,就是这条古道的东线。《汉书》载: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玉石到此便是进入国门了。以后历代这条古道上经济文化往来益加繁荣,有诗为证:“归随汉使千堆宝,少答朝王万匹罗”(唐·杜甫);“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元·维吾尔族诗人马祖常)。

(摘编自北方网《玉石之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国人贵玉,玉石精美,除被人们赋予神性外,还延伸出显示权利地位、延年益寿、保佑平安、寄托家族精神等寓意。

B.中国人用玉历史至少九千多年,商代中期以前,沟通中西的玉石之路还没有打通,中原地区所用基本都是地方玉料。

C.从杜甫与马祖常的诗歌中可知,中原与西域对丝绸与玉石的交换均有意愿,从中可以推想当年丝路沿途商旅沟通中西的境况。

D.针对西方人对“丝绸之路”的命名,材料说“我们接受了太多太多的外来观念”,可见作者对西学东渐风气持反对态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玉文化包括玉器及相关文化艺术内涵,它内容丰富,源远流长,与中华文化融合贯通,密不可分,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内涵。

B.玉器有时代特征。如玉猪龙、玉琮等器型,是原始社会所独有,汉代典型葬器“金缕玉衣”,秦代典型器玉玺也是如此。

C.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要道,但河西走廊没有“丝门”而有“玉门”,也可佐证玉石交易在这条贸易大动脉上的重要性。

D.“玉石之路”和“丝绸之路”的线路基本相同,但“玉石之路”历史更加悠久,是一条贸易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交流沟通的道路。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例证来支撑“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女娲炼五色玉石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颛民生。

B.姜太公渭水垂钓,得玉璜一,刻有“姬受命,吕佐旌”字样,遂辅姬昌推翻商纣,实现太平。

C.汉代谷纹玉璧象征着丰饶、完美、圆满、生生不息和循环往复,也是贵族身份和权力的象征。

D.乾隆为从新疆运输5吨重“大禹治水玉山子”石料,组建了一支军队,用时三年才运到内地。

4.“国”在长期演变中曾有过40余种写法,如“國(内为口、戈组合)”“囯”等,《汉字简化方案》经争论筛选,才确定简化为“国”。请参考材料内容,分析“國”“国”改为“国”字的理由。(4分)

5.南京博物院筹划“玉润中华——中国玉器万年史诗图卷”特展,计划调集40多家博物馆或其他文博单位的镇馆级玉器珍品参展。若请你参与筹备及运作,请从展览的主题、开展前后的工作安排、布展思路三个纬度,结合材料内容,简述你筹划的思路概要。(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材料一:

人到长沙前后,自然从一般记载和传说,对湘西有如下几种片断印象或想象:湘西是个苗区,同时又是个匪区。男子特别欢喜杀人。公路极坏,地极险,人极蛮,因此旅行者通过,实在冒两重危险。经过辰州,那地方有人会“赶尸”。若眼福好,必有机会见到一群死尸在公路上行走!地方文化水准极低,土地极贫瘠,人民蛮悍而又十分愚蠢。

作者是本地人,可谈的问题当然极多,譬如矿产、农村、教育、军事一切大问题,然而这些问题,这时节不是谈它的时节。现在仅就一个旅行者沿湘黔公路所见,分别写点出来,如能对于旅行者和寄居者减少一点不必有的忧虑,补充一点不可免的好奇心,对这个边鄙之地值得给予的同情,就可说是已经达到拿笔的目的了。

(节选自沈从文《湘西·引子》,有删减)

材料二:

从常德到沅陵,一个旅行者在车上的感触,可以想像得到,第一是公路上并没有苗人,第二是公路上很少听说发现土匪。公路在山上与山谷中盘旋转折虽多,路面却修理得异常良好,不问晴雨都无妨车行。旅行的很容易忘了行车的危险,乐于赞叹自然风物的秀美。溪流萦回,水清而浅。山脚下一带树林,一湾溪水,一道长桥,一片烟。①香草山花,随时可以掇拾。

上官庄的长山头,一个山接一个山,转折频繁处,便必然对于自然的雄伟表示赞叹,对于数年前裹粮负水来这高山峻岭修路的壮丁,更表示敬仰和感谢。他们有的从百里以外小乡村赶来,沉沉默默的在派定地方担土、打石头,淋雨、挨饿,完成了分配到头上的工作。把路修好了,知道事情业已办完,笑笑的,各自又回转到那个想像不到的小乡村里过日子去了。

车到了官庄交车处,一列等候过山的车辆,静静地停在那路旁空阔处。虽在军事状态中,②军用车依然受公路规程辖制,不能占先通过,此来彼往,秩序井然。

车到了沅陵,车站边挑的、抬的、负荷的、推挽的,全是女子。女权运动者在中国二十年来的运动,到如今在社会上露面时,还是得用“夫人”名义来号召。而且大家都集中在大都市,过着一种腐败生活。比较起这种女劳动者把流汗和吃饭打成一片的情形,不由得我们不对这种人充满尊敬与同情。这种妇女日常工作虽不轻松,衣衫却整齐清洁。③有的年纪已过了四十岁,还与同伴竞争兜揽生意。两角钱就为客人把行李背到河边渡船上,跟随过渡,到达彼岸,再为背到落脚处。

辰州地方的传说奇迹中又以赶尸著闻。凡受了点新教育,血里骨里还浸透原人迷信的新绅士,想满足自己的荒唐幻想,到这个地方来时,总有机会温习一下这种传说。绅士,学生,旅馆中人,俨然因为生活在当地,便负了一种不可避免的义务,总要把它的神奇处重述一番。或说朋友亲戚曾亲眼见过这种事情,或说曾有谁被赶回来。其实他依然和客人一样,也不相信。就中有个“有道之士”,姓阙,当地人通称为阙五老,年纪将近六十岁。据说十五岁时就远去云贵,跟名师学习过这门法术。作法时口诀并不稀奇,不过是念文天祥的《正气歌》罢了。客人要老老实实发问:

“五老,那你看过这种事了?”

他必装作很认真神气说:

“当然的。我还亲自赶过!那是我一个亲戚,在云南做官,死在任上,赶回湖南,每天为死者换新草鞋一双。只是功夫不练就不灵,早丢下了。”④至于为什么把它丢下,可不说明。客人目的在表演,主人用意在故神其说,末后自然不免使客人失望。不过知道了这玩艺儿是读《正气歌》作口诀,同儒家居然有关系时,也不无所得。

每年三四月春水发后,洪江油船颜色鲜明,在摇橹歌呼中连翩下驶。同一渡船,则大多数都是妇人,有些卖柴卖炭的,来回跑五六十里路,上城卖一担柴,换两斤盐,或带回一点红绿纸张同竹篾做成的简陋船只。问她时,就会笑笑的回答:“拿回家去做土地会。”这些女子一看都那么和善,那么朴素,年纪四十以下的,无一不在胸前土蓝布或葱绿布围裙上绣上一片花。天时常常是那么把山和水和人都笼罩在一种似雨似雾使人微感凄凉的情调里,然而却无处不可以见出“生命”在这个地方有光辉的那一面。

男子大部分都当兵去了。因兵役法的缺憾,和中间层保甲制度人选不完善,逃避兵役的也多,这些壮丁抛下他的耕牛,向山中走,就去当匪。匪多的原因,外来官吏苛索实为主因。土匪多时,当局另外派大部队来“维持治安”,守在几个城区,别的不再过问。土匪得了相当武器后,在报复情绪下就是对公务员特别不客气,凡搜刮过多的外来人,一落到他们的手里时,必然是先将所有的得到,再来取那个“命”。许多人对于湘西民或匪都留下一个特别蛮悍嗜杀的印象,就由这种教训而来。许多人说湘西有匪,许多人在湘西虽遇匪,却从不曾遭遇过一次抢劫,就是这个原因。

景物如此美好,三十年来牧民者来来去去,新陈代谢,不知多少,除认为“蛮悍”外,竟别无发现。外来为官作宦的,回籍时至多也只有把当地久已消灭无余的画符捉鬼荒唐不经的传说,在茶余酒后向陌生人一谈。

(节选自沈从文《湘西·沅陵的人》,有删减)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沈从文将大都市里的女权运动者与沅陵众多妇女劳动者的生活状态放在一起比较,表达出对湘西妇女的尊敬与同情。

B.针对“赶尸”传说的众说纷纭现象,作者谈到赶尸需要读《正气歌》作口诀时,用调侃的口气对儒家文化进行了批判。

C.材料二倒数第二段对“土匪”现象出现的原因及相关情况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与材料一开头旅人初进湘西所见形成呼应。

D.《湘西·引子》为《沅陵的人》的写作预先设定了大致思路,从沈从文的这些叙述中,可见作者对湘西社会的了解与热爱。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中,“掇拾”有欣赏的意思,写出了湘西环境之美和笔者对家乡的喜爱。

B.句子②写军车谨守秩序,按规则通行,可看出小说淡化沉重的战乱氛围的特征。

C.句子③写四十多岁妇女与同伴争生意,其主要目的是反映底层百姓所受的压迫。

D.句子④写不说明丢下功夫的原因,表现五老的故作神秘,语气中带有戏谑意味。

8.根据沈从文针对外地人对湘西的误解所做的纠正,完善下表四处空缺部分。(4分)

9.汪曾祺说:“《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如果用画波浪线句子中的两个词概括沈从文笔下的这种类似的“味道”,你选哪两个词,为什么?(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晋既克楚于鄢,使郄至献捷于周。朝见前,王叔简公饮之酒,交酬甚厚,饮酒宴语相说也。明日,王叔誉诸朝。郄至见邵桓公,与之语。邵公以告单襄公曰:“王叔誉温季⑥,以为必相晋国,相晋国必大得诸侯,劝二三君子必先导焉,可以树。今夫子见我,以晋国之克也,为己实谋之,曰‘微我,晋不战矣!若是而知晋国之政,楚、越必朝。’”

襄公曰:“君子不自称也,非以让也,恶其盖人也。夫人性,陵上者也,不可盖也。求盖人,其抑下滋甚,祸至不远,故圣人贵让。《书》曰‘民可近也,而不可上也’。是则圣人知民之不可加也,故王天下者必先诸民,然后庇焉,则能长利。以吾观之兵在其颈不可久也虽王叔未能违难。王叔欲结于郄至,危矣!”

(改编自《国语②·周语·单襄公论郄至佻天之功》)

材料二:

《国语·周语》载,郄至曰:“吾有三伐,勇而有礼,反之以仁。吾三逐楚军之兵,勇也;见其君必下而趋,礼也;能获郑伯而赦之,仁也。”邵公以告单襄公,襄公曰:“郄至何三伐之有?夫仁、礼、勇,皆民之为也。以义死用谓之勇;奉义顺则谓之礼;畜义丰功谓之仁。奸仁为佻,奸礼为羞,奸勇为贼。有三奸以求替其上,远于德政矣。”公②谓三奸之说,自郄至死难后,后人追合④之也。

左氏在《国语·晋语》载,厉公六年,鄢之战,郄至三逐楚共王兵,见王必下奔。退战,王使工尹襄问之以弓,曰:“方事之殷也,属见不谷③而下,无乃伤乎?”郄至甲胄而见客,免胄而听命,曰:“君子之外臣至,以寡君之灵,间蒙甲胄,不敢当拜君命之辱,为使者故,敢三肃之。”君子曰:“勇而知礼。”公谓左丘明前既载其三奸之事,而于此所书又如此,固已自异也。

郄氏诚良大夫,不幸遭厉公之淫暴,谗嬖窃构以利其室,卒及于祸。吾尝怜焉。今夫执笔者以其及也,而必求其恶以播于后世,然则有大恶幸而得终者,则固掩矣。世俗之情固然耶?

(改编自柳宗元《非国语》)

[注]①温季:与下一句的“夫子”都是对郄至的尊称。②《国语》是中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分《周语》《晋语》等共21卷,相传为左丘明所撰。③公:柳宗元的自称。④追合:事后穿凿附会。⑤不谷: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辞。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写在答题卡上。(3分)

以吾A观之B兵C在其D颈E不可久也F虽王叔G未能违难。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克,战胜、攻克,与《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中的“克”词义不同。

B.微,如果没有,与《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的“微”词义相同。

C.趋,小步快走,古代一种表恭敬的礼节,与“趋利避害”中的“趋”词义相同。

D.外臣,是古代诸侯国的士大夫对别国君主的自称,此处是指郄至的自称。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叔简公很认可郄至,劝说众人在周王面前替郄至美言,邵桓公认为郄至主持晋国政事,楚、越等国就会前来朝见称臣。

B.单襄公认为郄至自我吹嘘,想要凌驾在他人之上,就会招来祸患,如果王叔简公与他结交会跟着遭殃。

C.同样写鄢之战,《周语》中单襄公认为郄至的行为可耻,《晋语》中君子认为郄至勇猛懂礼仪,柳宗元认为左丘明自相矛盾。

D.柳宗元认为,“三奸之说”是后人在郄至死后的穿凿附会,现在仍然有一些执笔者如此别有用心,极力想找到他人的罪恶来传播于后世。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朝见前,王叔简公饮之酒,交酬甚厚,饮酒宴语相说也。

(2)郄至何三伐之有?夫仁、礼、勇,皆民之为也。

14.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化,词义会不断发展变化,词的义项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请仿照“相”的示例,分析“兵”字义项之间的联系。(3分)

例:“相”,本义是细看或观察,引申为互相,由此义引申为帮助,又引申为帮助国君的人(相国),由此引申为担任相国。

①吾三逐楚军之兵 兵:士卒、战士

②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兵:武器

③兵者,国之大事 兵:战争、军事

④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兵:军队

“兵”,本义是武器,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次韵幼安留别①

唐庚

白头重踏软红尘,独立鹓行觉异伦。

往事已空谁叙旧,好诗乍见且尝新。

细思寂寂门罗雀,犹胜累累冢卧麟。

力请宫祠②知意否,渐谋归老锦江滨。

[注]①诗人因蔡京指斥其为元祐党人,被贬官,六年后遇赦,返京复官。②请宫祠:请求辞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软红尘”在此处指都城的繁华景象,“鹓行”,以鹤群的飞行有序,比喻上朝的队列。

B.颔联“乍”字写出诗人读到友人诗后的兴奋,但从“且”字可看出诗人读诗而心不在诗。

C.颈联运用“寂寂” “累累”两个叠词,使诗句更富于音乐美,也强化了两种人生的比照。

D.尾联“知意否”是在问友人幼安“知道我的心意了吗”,“力”字表明自己心意之坚决。

16.诗人返京复官不久,便“渐谋归老”,请结合诗歌分析其原因。(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落木”作为中国诗歌中的经典意象,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诗圣”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一句写秋景的萧瑟,黄庭坚《登快阁》中“________”一句写秋景的辽阔。

(2)曹操《短歌行》用礼贤下士的诚心吸引人才,而《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各国诸侯用珍宝土地招揽人才。

(3)小明打算从高中语文课本里的古诗文中挑选两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针对他骄傲自满的性格,你建议他选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贾母闻知宝玉被吓,细问原由,众人不敢再隐,只得回明。贾母道:“我必料到有此事。如今各处上夜都不小心,还是小事,只怕他们就是贼也未可知。”当下邢夫人并尤氏等都过来请安,凤姐及李纨姊妹等皆陪侍,听贾母如此说,都默无所答。独探春出位笑道:“近因凤姐姐身子不好,几日园内的人比先放肆了许多。先前不过是大家偷着一时半刻,或夜里坐更时,三四个人聚在一处,或掷骰或斗牌,小小的顽意,不过为熬困。近来渐次发诞,竟开了赌局,甚至有头家局主,或三十吊五十吊三百吊的大输赢。半月前竟有争斗相打之事。”贾母听了,忙说:“你既知道,为何不早回我们来?”探春道:“我(①)想着太太事多,(②)连日不自在,(③)没回。只告诉了大嫂子和管事的人们,戒饬过几次,近日好些。”

贾母忙道:“你姑娘家,如何知道这里头的利害。你自为耍钱常事,不过怕起争端。殊不知夜间既耍钱,就保不住不吃酒,既吃酒,就免不得门户任意开锁。或买东西,寻张觅李,其中夜静人稀,趋便藏贼引奸引盗,何等事做不出来。况且园内的姊妹们起居所伴者皆系丫头媳妇们,贤愚混杂,贼盗事小,再有别事,倘略沾带些,关系不小。这事岂可轻恕。”探春听说,便默然归坐。

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关联词。(3分)

19.针对探春对于“耍钱”一事的认识,贾母阐明了其中的利害。有人认为贾母的话有逻辑错误,请结合材料简析。(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人生总会遇到挫折,由此产生的痛苦往往会给我们的身心带来打击。此时,许多人会启动心理防御机制,以摆脱内心痛苦,带来心理的轻松。一种常见心理是“酸葡萄”心理。追求职位而不得,就说职位越高,责任越重,不如现在自在。这其实是为了冲淡自己得不到某样东西时的自我宽慰。另外一种常见心理是“甜柠檬”心理。得不到葡萄,只有柠檬,就说柠檬是甜的,以此减少内心的失望。这两种心理实质上都是通过否定、掩盖、转移等方式来掩饰内心的失败感。如果任由这样的消极心理防御机制占据我们内心,我们就会放弃行动,一步步丧失对生活的主动性。

面对人生磨难,我们需要学会启动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其中一种是补偿法,即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客观或主观存在的一些缺陷。①荣获“中国按摩学会十佳精英”称号的盲人王俊,面对失明的不幸,即使一味地抱怨老天不公,也不能让他恢复视力。②如果任由自己陷入悲伤情绪,也许还会失去更多的东西。③但王俊通过训练身体其他感官的敏感性,弥补了丧失视力的缺陷,最终找到了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④在某一方面有缺陷的人,通过努力使自己在其他方面表现优异,最终也能走向成功。

20.概括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45个字。(6分)

21.“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22.下面《茶馆》第二幕节选片段中两处划线的人物台词有何言外之意?请分析。(4分)

[街上卖报的喊叫:“长辛店大战的新闻,买报瞧,瞧长辛店大战的新闻!”报童向内探头。]

报 童 掌柜的,长辛店大战的新闻,来一张瞧瞧?

王利发 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

报 童 ①也许有,您自己找!

王利发 走!不瞧!

报 童 掌柜的,你不瞧也照样打仗!(对唐铁嘴)先生,您照顾照顾?

唐铁嘴 ②我不像他,(指王利发)我最关心国事!(拿了一张报,没给钱即走)

[报童追唐铁嘴下。]

王利发 (自言自语)长辛店!长辛店!离这里不远啦!(喊)三爷,三爷!你倒是抓早儿买点菜去呀,待一会儿准关城门,就什么也买不到啦!嘿!

(听后面没人应声,含怒往后跑)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两则材料,任选其一,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

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期盼追求和美的人生。那为什么我们还需要《祝福》《哈姆雷特》《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红楼梦》这样的悲剧作品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

高考之前,我们要经历多次模拟、适应训练和测试,以充分的准备走向考场。那么,我们面临的未来生活是否也都能做到事事有备而来?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5.1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D 【解析】“对西学东渐风气持反对态度”错。“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后期到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过程无所谓对错,作者表达的是对在西学东渐时期人们盲目尊崇西方现象的不认可。

2.C 【解析】A“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内涵”错。由材料“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知。B“原始社会所独有”“秦代典型器玉玺”错误。由“各种形制的玉器在民间几乎均有仿造”可知,前代各种种器型在后期也有仿造。玉玺在秦以后直到清一直沿用,不是秦代专有。D“线路基本相同”错。“玉石之路”是由新疆和田为基点往东西两个方向运输传播,而“丝绸之路”是由中原连接西域,再到西方。

3.A 【解析】“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是指“玉必须经过雕琢,雕工设计肯定有一定的含义,这个含义一定有吉祥寓意”。A 女娲炼石补天,使得天下重获太平,体现了玉石期待太平的象征寓意,但没有体现“工”的内容。B 玉璜是玉组佩的一部分。“姬受命,吕佐旌”,意思是姬姓(周武王)受命于天,姜太公(吕尚)当辅佐他平定天下的意思。雕琢有文字是雕工,且有实现天下太平的吉祥寓意。适合。C 玉璧雕工为谷纹,寓意丰饶、完美、圆满等美好寓意。适合。D“大禹治水玉山子”雕刻了大禹治水故事,体现了“雕工”,“治水”故事表达太平寓意。适合。

4.①“國”改为“国”,用“玉”取代了“戈”,表现“化干戈为玉帛”的主旨,借美玉的品性表达期望天下和平的意愿。②“囯”改为“国”,是用“玉”取代了“王”,“国”中有“玉”,有“祖国美好如玉”的意思,同时表示推翻王权社会,摒弃帝王家天下思想。

【解析】“國”改为“国”,由提示“口”与“戈”被替换为“玉”,由题干“参考材料内容”,“口”部分与材料无关,略去;“囯”改为“国”,为“王”被替换为“玉”,参照“王玉”相关内容作答。

【评分细则】共4分,一点2分;第一点中,“玉”取代“戈”的解释1分,寓意1分;第二点中,“玉”的两个内涵各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5.①展览主题:全景式地呈现玉器近万年的发展历程,探究其中蕴含的思想、文化、制度等中国玉文化,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坚定文化自信。

②工作安排:开展前,进行大纲架构、文物挑选运输、布展设计、内容文本;开展后,组织开幕、展出、举办学术研讨会、图录编纂等工作、创意产品开发、撤展事宜、总结大会等。

③布展思路:以时间(年代、朝代)脉络为基线,分神玉、王玉、民玉三大板块。

【解析】本题贯彻新课标中“组织学生就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作审视表达”及“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主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的要求,体现“典型任务、真实情境、实践活动”的训练思路。避免以单纯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设计考题,避免死记硬背。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呈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多样化表现。

材料关注“玉文化”,通过高考模拟,使学生了解中国玉文化近万年的历史,也即中国有近万年的文明史(区别于三千多年的文字历史)。了解中国辉煌的文化,对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答案要结合材料,紧扣要求作答,但并不唯一。展览主题部分由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工作安排部分不要求学生答全,只要能分清开展前后,安排的“工作”有道理,能大略将展览组织工作梳理清楚,语言组织通畅明晰即可酌情给分。

【评分细则】共6分,一点2分。第一点中,呈现历程、探究玉文化、文化传承与自信三点一点1分,任意答出两点即可;第二点中,开展前1分,开展后1分,或不拘泥于答案,工作安排思路清楚合理即可;第三点中,线索1分,三板块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6.B 【解析】“对儒家文化进行了批判”错,过度解读。文章是对那些来猎奇的人进行调侃——他们觉得赶尸的也要我们儒家文化,作为一个儒者与有荣焉,并没有批判儒家学说的意思。

7.C 【解析】“其主要目的是反映底层百姓所受的压迫”错,应该是反映湘西妇女吃苦耐劳的坚韧。

8.①源自盘剥和欺压,且只针对外来剥削者,并不胡乱抢劫杀人。②路坏地险。③有赶尸习俗。④壮丁吃苦耐劳,乐天知命;女子勤劳能干,有爱美的天性。

[解析]读图表,搞清楚对应关系,在文中找到相应内容,考查文本前后对照、呼应及组织材料的能力。

[评分细则]共4分,一句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9.凄凉(凄凉情调)光辉(生命光辉)。①湘西地处边疆,道路、交通、文化相对落后。战乱年代,官吏贪腐,人民被盘剥,有人被迫为匪平静而诗意的生活已经成为了过去。写出了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奈和悲凉,表现了文章的凄凉情调。②修路壮丁吃苦耐劳,他们完成艰苦的工作后,乐天知命,乐观向上,妇女们坚韧而顽强,挑起生活重担,生活虽然艰苦,但依然追求美,也能苦中作乐。淳朴的风土,善良美好的人性,都表现着生命的光辉。

[评分细则]共6分,答出关键词各1分,合理解说各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10.BEF【解析】大意:依我看来,刀已经架在他的脖子之上,他不会长久了,恐怕我们的王叔简公也难以避免灾难。

11.C【解析】A《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中的“克”,克制;B《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的“微”,如果没有;C“趋利避害”中的“趋”,追逐,追求,所以错误。

12.A【解析】材料一原文为“王叔誉诸朝。”“邵公以告单襄公曰:“王叔誉温季,以为必相晋国,相晋国必大得诸侯,劝二三君子必先导焉,可以树。今夫子见我,以晋国之克也,为己实谋之, 曰‘微我,晋不战矣!若是而知晋国之政,楚、越必朝。’”可知,“邵桓公认为”错误。

13.(1)在朝见周天子之前,王叔简公招待郄至饮酒,宾主互赠了厚礼,席间谈笑甚欢。

饮,给……喝,引申为“招待”。(1分)交酬,交往酬答,引申为“互相赠礼”。(1分)说,通“悦”,喜悦,高兴。(1分)

(2)郄至哪里有什么三件功劳呢?仁、礼、勇,都是民众的所为。

伐,功业,功劳。(1分)三伐之有,宾主前置句。(1分)为,行为。(1分)

14.兵,本义是武器,引单指拿武器的士卒、战士,由此引申指军队,发引申指战争、军事。

15. B【解析】颔联的意思应该是过去的记忆已经模糊,再无人述说往日的情谊,这让诗人倍感孤独,而这一句“且尝新 ”意为虽往事已空,但姑且可从对友人新诗的品赏中获得安慰,“心不在诗 ”错。

【译文批注】

材料一:

晋既克(战胜)楚于鄢,使郄至献捷(报告胜利)于周。朝见前,王叔简公饮(宴请)之酒,交酬(互赠礼物)甚厚,饮酒宴语(轻松的交谈或聚会时的闲谈)相说(通“悦”)也。明日(第二天),王叔誉(赞誉)诸朝。郄至见邵桓公,与之语。邵公以告(告诉)单襄公曰:“王叔誉温季(指郄至),以为必相(做国相)晋国,相晋国必大得(得到拥护)诸侯,劝二三君子(指东周王室诸位卿大夫)必先导(引导)焉,可以树(树立,这里指在晋树立党羽)。今夫子(指郄至)见我,以晋国之克(胜利)也,为己实谋(谋略)之,曰‘微(如果没有)我,晋不战(作战)矣!若是(像这样的)而(如果)知(执掌)晋国之政,楚、越必朝(朝拜)。’”

襄公曰:“君子不自称(自我称举)也,非以让(谦让)也,恶(厌恶)其盖(掩盖)人也。夫人性,陵上(胜陵他人之上)者也,不可盖(有被动意味,被掩盖)也。求(想要)盖人,其抑下(指被他下抑制在下)滋(更)甚,祸至不远,故圣人贵让(看重谦让)。《书》曰‘民可近(亲近)也,而不可上(凌驾其上)也’。是则(这是,这说明)圣人(统治者,君王)知民之不可加也,故王(称王)天下者必先诸民(以了解民意为先),然后庇(庇荫)焉,则能长利(长有福利)。以吾观之(在我看来),兵(指刀等武器)在其颈,不可久也。虽王叔未能违难(幸免于难)。王叔欲结(结交)于郄至,危矣!”

材料二:

《国语·周语》载,郄至曰:“吾有三伐(夸耀,此指功劳),勇而有礼,反(指放走)之以仁。吾三逐楚军之兵,勇也;见其君必下(下车)而趋(古代的一种礼节,以碎步疾行表示敬意),礼也;能获(捕获)郑伯而赦之,仁也。”邵公以告单襄公,襄公曰:“郄至何(哪里)三伐之有?夫仁、礼、勇,皆民之为(做)也。以义死用(职用)谓之勇;奉(遵奉)义顺则(法律,法则)谓之礼;畜(蓄积)义丰(增加)功谓之仁。奸(伪)仁为佻(偷),奸礼为羞(羞耻),奸勇为贼。有三奸以求替(代替)其上,远于德政矣。”公(柳宗元自称)谓三奸之说,自郄至死难后,后人追合(事后穿凿附会)之也。

左氏在《国语·晋语》载,厉公六年,鄢之战,郄至三逐楚恭王兵,见王必下(下车)奔(奔走)退战(退出战斗)。王使工尹(官职名)襄问之以弓(用弓,指送一张弓),曰:“方事之殷(指战事激烈)也,属见(适才看见)不谷(楚王谦称)而下,无乃伤(受伤)乎?”郄至甲胄(作动词,穿上甲胄)而见客,免胄(脱下头盔)而听命,曰:“君子之外臣(外邦之臣)至(郄至),以(凭,相当于托)寡君之灵(福分),间(近来)蒙(穿上)甲胄,不敢当拜君命之辱(屈辱),为使者故,敢三肃(三次肃拜)之。”君子曰:“勇而知礼。”公谓左丘明前既(已经)载(记录)其三奸之事,而于此所书(写)又如此,固(原本)已自异(自相矛盾)也。

郄氏诚(确实是)良大夫,不幸遭(遇上)厉公之淫暴,谗嬖(因进谗而被宠幸)窃构(窃取权柄)以利(使……获利)其室,卒(最终)及于祸。吾尝怜(同情)焉。今夫执笔者以其及(达到,指得到报应)也,而必求其恶以播(传播)于后世,然则有大恶幸而得终(能善终)者,则固掩(掩盖,隐藏)矣。世俗之情固然耶?

【参考译文】

文本一:晋国在鄢陵战胜楚国,派邵至到周王室禀告这一喜庆之事。邵至尚未向周王禀告,王叔简公请邵至饮酒,双方互赠礼物很多,两人一边饮酒一边交谈,彼此都很高兴。第二天,王叔简公在朝廷上称誉邵至,邵至会见邵桓公,与他交谈。邵桓公将邵至的话告诉单襄公,说:“王叔子称誉邵至,认为邵至一定能成为晋国之相,如果他担任晋国之相,一定会大得诸侯拥护,劝告周室卿大夫一定要预先引导晋君,这样周室可以在晋国树立党羽。今天邵至见我,认为晋国战胜,都是由于自己的谋略,说:‘没有我,晋国是不会出兵作战的。像我这样的人执晋国之政,楚国、越国一定会朝贡晋国。’”

单襄公说:“君子不会自我称举,这不是谦让,而是厌恶掩盖他人。凡人性,都喜欢凌驾他人之上,不愿被他人掩盖。想掩盖他人,那么会被他人抑制在下,因此圣人看重谦让。《尚书·五子之歌》说:‘民众可以亲近,而不可凌驾其上。’这说明圣人深知民众是不可凌驾其上的。因此统治天下的王者必先了解民意,然后给予庇荫,这样才能长有福利。在我看来,刀架在邵至的脖子上,他在卿位不久了。即使是我们的王叔子,也不能幸免于难。王叔子想要结交郄至,危险了。

文本二:据《国语·周语》记载,郄至说:“我也有三大功劳:勇敢、有礼、以仁心释放郑君。我多次追逐楚君士卒,这是勇敢;我见到楚王一定下车趋行,这是有礼;我力能俘虏郑君而释放了他,这是仁心。”邵公把这话告诉了单襄公,襄公说:“况且邵至哪有什么三大功劳?仁、礼、勇,三者都是民众促成的。为了道义而死于国家所用叫做勇,遵奉道义顺从法则叫做礼,蓄积道义增加功绩叫做仁。伪装的仁就是偷,伪装的礼就是耻,伪装的勇就是贼。邵至有贼、羞、偷三项奸伪却要求废替其上,这距离升为正卿就是很远的了。”我觉得这“三奸”的说法,是郄至死后,后人穿凿附会的了。

左丘明在《国语·晋语》中记载,厉公六年,鄢之战,郄至多次追击楚平王的军队,在遇到楚恭王时一定要下车奔走退出战斗。楚恭王派工尹襄馈赠郄至一张弓,说:“方才战事正紧张的时候,适才看到一个人遇到我就下车,他该不会受伤吧?” 郄至披戴甲胄接见来客,脱下头盔而听命,说:“君王外邦之臣郄至,托晋君的福,近来披上甲胄,不敢接受并拜谢君王屈辱的馈赠,出于尊敬使者的缘故,敢以三次肃拜表示感谢。”君子说:邵至勇敢而知礼。我觉得左丘明既然前面已经记载了那“三奸”的事情,而又在这后面章节中这样写郄至,原本就自相矛盾了。

郄至确实是一个好大夫,不幸的是碰上了厉公淫乱暴虐的时政,因进谗而被宠幸窃取权柄来有利于自己的家室,最终招来祸端。我曾经同情他。现在那些拿着笔写文章的人因为他已经这样了,从而一定要写出他的恶来传播于后世,既然这样,那么那些有大恶却很幸运有一个善终的人,就真被掩盖掉了。世俗人情原本就是这样的吗?

16.①虽返京复官,但没有归属感。“白头”与“红尘”“独立”与“鹓行”皆构成对比,体现出诗人与京城繁华与上朝队列的格格不入。②往事成空,好友寥寥,备感孤独。往事已 矣,令人怅惘,无人叙旧,更添凄伤,这让诗人极易产生辞官的念头。③旷达之心态使诗人能够摆脱名利的束缚。就算孤独处世,毕竟还是胜过已入高冢的达官贵人,诗人仿佛已洞穿世间名利。

【评分标准】①每点2分,共6分。②每条概括1分,分析1分。例如:第1点“没有归属感”得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③第1点答“格格不入”,第2点答“好友无几”“孤独”或“往事已空”,第3点答“超脱”“看透名利”“摆脱名利 ”“懂得自我宽慰”都可给概括1分。

17.(1)无边落木萧萧下 落木千山天远大(2)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以致天下之士

(3)示例一: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示例二: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示例三: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示例四:满招损 谦得益。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 ①因/因为。(“总是”不是关联词,不给分。) ②且/而且/又

③所以/故/就。( “因此”意为“因为这个”,和第一个空有重复之嫌,不给分。)

19.①贾母的逻辑是:耍钱就会吃酒,吃酒就会任意开锁,开锁即或买东西,或寻张觅李,或买东西,或寻张觅李,就会藏贼引奸引盗。(内容分析)②这种逻辑掩盖了“耍钱”的其他可能性,过于绝对,不能与事实完全相符,犯了必要条件不充分的错误。(逻辑分析)

20.遇到挫折时,(1分)启动酸葡萄(1分)和甜柠檬(1分)心理固然可以带来心理的轻松,但(1分)容易一步步(使我们)丧失对生活的主动性。(2分)

(用“心理防御机制”代替“酸葡萄和甜柠檬”,不精准,不得分;“但是”后面,用别的后果表述,例如“会给人们带来消极影响”“会使人们放弃行动”等,不具体,不得分。)

21.D【解析】根据前后语境内容,上文叙述王俊通过训练弥补自身缺陷,最终打开成功大门。叙事完整后以“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一“失”一“收”来概括总结王俊,衔接紧凑而自然。由此,再引出后文的归纳推理——由个体到一般的感慨。

22.①现在天天都在打仗,怎么可能会有不打仗的新闻。有“几乎没有不打仗的新闻或报纸”“现在天天打仗,到处打仗,社会动乱”的意思,或“报童手里没有不打仗的报纸”,也可得分。②王利发胆小怕事,怕惹上麻烦,对国事避而不谈。有出“王利发对国事避而不谈”“王利发不关心国事”“唐铁嘴比王利发更关心国事”的意思,也可得分。(每句2分)

四、写作(60分)

(一)

写作立意角度,可以深入探讨悲剧的价值和意义,也可以探讨喜剧和悲剧的辩证关系,能结合课文和现实去谈,会更有论证力。

写作时,如果说写出悲剧的价值是合格的作文,写出悲剧对于人生的价值可以提高一个层次,那么好的作文一定要写出悲剧与和美人生深层关系:悲剧和人生之间可以是目的关系,即需要悲剧作品是为了追求和美人生;可以是条件关系,即阅读悲剧作品才能更好地追求和美人生;可以是对立统一关系,即阅读悲剧与期盼和美人生都是为了寻求真善美。

(二)

本题的立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准备与未来的关系:通过准备,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但生活充满了变数,我们无法做到事事有备而来。2. 应对未知的策略:虽然我们无法做到事事有备而来,但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3.生活的不可预测性: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是无法预料的,我们无法做到事事有备而来,但我们可以通过保持积极的心态和灵活的思维,来应对生活中的变化和挑战。4.规划自己的未来:虽然我们无法做到事事有备而来,但我们可以通过对自己的了解和认知,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以便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北京未来城国际学校中标结果揭晓,海淀稻香湖学校成赢家
« 上一篇 05-25
霍金亲传弟子揭秘:24个神奇公式将宇宙奥秘一网打尽!
下一篇 » 05-25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38人围观

目录[+]